插圖描繪出大型偷蛋龍孵蛋中的恐龍可能景象。 ILLUSTRATION BY ZHAO CHUANG 這窩在中國發(fā)現(xiàn)的巨型偷蛋龍(oviraptorosaur)化石蛋巢展示出環(huán)狀排列的蛋,中間有一大塊空間,恐龍孵蛋的也會壓破恐龍可能將大部分體重都放在這塊空地。 PHOTOGRAPH BY KOHEI TANAK
相關(guān)視頻:鳥類是孵蛋現(xiàn)代版的恐龍嗎? (神秘的地球uux.cn報道)據(jù)美國國家地理(撰文:ERIKA ENGELHAUPT 編譯:石頤珊):巨型恐龍也會孵蛋!它們?nèi)绾尾话训皦浩疲堪训巴档褒埖幕俺舱宫F(xiàn)這些與鳥類相似的恐龍,如何運用特殊策略來確保后代安全。巨型成都外圍預(yù)約上門(微信181-8279-1445)安全可靠真實安排見人滿意付款 想像一下,恐龍一只蜂鳥坐在它的也會壓破小小鳥巢里,巢中裝滿更迷你的孵蛋鳥蛋。很可愛對吧?把蛋現(xiàn)在假想一只和成年河馬一樣大的恐龍將自己安放到它的蛋上──聽起來像恐龍歐姆蛋的食譜。 然而一份關(guān)于恐龍蛋巢的新研究,再加上新發(fā)布的驚人化石:一只在照顧蛋時死亡的恐龍,顯示出重量級恐龍自有策略以避免壓扁自己的后代:它們小心翼翼地將巢中蛋圍繞著自己疊成環(huán)狀。 這些五月中出版在《生物學(xué)報》(Biology Letters)期刊上的發(fā)現(xiàn)讓我們難得一窺今日鳥類的筑巢行為如何由它們的先祖恐龍開始。 「這種坐在巢上的行為起先最有可能是由恐龍發(fā)展出來的。」研究共同作者達(dá)菈‧澤萊尼斯基(Darla Zelenitsky)說,她是加拿大卡加利大學(xué)(University of Calgary)的的古生物學(xué)家。 防壓指南 澤萊尼斯基的團隊研究過40個偷蛋龍(oviraptorosaur)的巢,這是一種長得像鳥的恐龍,生活在超過6500萬年前。這類動物的體重從幾公斤到將近1800公斤都有,其中體型最龐大的約莫和現(xiàn)代的河馬或犀牛差不多大。它們的巢也因此小至30公分,大至寬達(dá)300公分的巨巢。 澤萊尼斯基說,在較小的巢里,蛋被堆在一起,中間留下很少或完全沒有空間。隨著恐龍體型和巢的大小漸增,它們仔細(xì)將蛋疊好,在巢中央留下更多安坐空間。 「這些照片沒有照出蛋窩原本的樣子,」她說。 「蛋應(yīng)該有二到三層,疊成往上向巢中央傾斜的螺旋。」至于這些恐龍怎么開始筑巢的,澤萊尼斯基說這很難確認(rèn)。 「大部分鳥坐在蛋上是為了提供熱能給蛋保溫,」她說。 「但是我們不知道偷蛋龍的情形是不是一樣──不確定我們不知道這是為了提供遮蔽或保護,或者保暖。」 罕見發(fā)現(xiàn) 根據(jù)美國自然史博物館(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)敘述,今年四月有另一支團隊在蒙古的戈壁沙漠發(fā)現(xiàn)保存極佳的巢中恐龍化石。 「這極其罕見。」化石生物學(xué)家格雷‧艾瑞克森(Greg Erickson)說,他來自位在美國塔拉哈西(Tallahassee)的佛羅里達(dá)州立大學(xué)(Florida State University),曾與研究第一作者,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馬克‧諾瑞爾(Mark Norell)合作。他們于1995年的考察中發(fā)現(xiàn)這種恐龍的樣本,該研究曾獲國家地理學(xué)會部分贊助。 這只恐龍被稱為奧氏葬火龍(Citipati osmolskae),是一種和鴯鹋差不多大的偷蛋龍。它可能被坍塌的沙丘活埋,或者死在沙暴中而后被沙土掩埋,艾瑞克森說,它在巢中的位置因此保存下來。這個化石與其他新發(fā)現(xiàn)一致,巢中的蛋被排成環(huán)狀,中央留下的空間至少可以乘載這只成年恐龍的部分體重。 這只恐龍的性別未明,且艾瑞克森指出,有些現(xiàn)代鳥類由公鳥照顧蛋巢。無論性別,「它都是個稱職的父母,」他說。這只動物死亡時依然將 12 顆蛋包覆于它羽翼般的雙臂之下。現(xiàn)在的鳥類依然使用同樣的姿勢掩護它們的蛋,或者保護蛋免受天候傷害。 早期鳥類 「這些全都為鳥類由恐龍演化而來的事實提供了更多證據(jù),」史蒂芬‧布魯沙特(Stephen Brusatte)說,他是蘇格蘭愛丁堡大學(xué)(University of Edinburgh)的古生物學(xué)家,獲國家地理贊助。 「我們很多人從小認(rèn)識的恐龍都是長太大的巨型蜥蜴,行動遲緩又蠢笨,但那完全不是事實。」他說,許多恐龍反而與鳥類非常相似。 事實上,艾瑞克森補充,「你現(xiàn)在走出門就可以看到1萬種恐龍在振翅飛舞。」 現(xiàn)代鳥類共有247個科和10,731個物種,比魚以外所有的脊椎動物都還要多。 6千6百萬年前,小行星撞擊摧毀了恐龍世界。不過今日鳥類的存在證明當(dāng)時還是有些幸存者。